撲滿達人劉光斌談水牛撲滿

【記者盧山高雄報導】撲滿達人劉光斌指出,水牛因其汗腺不發達,發熱時需浸水散熱,因而得名「水牛」。台灣還在農業時期的年代(1945~1970),水牛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腳色,舉凡耕田拉車的重活,都是水牛的工作,一直到1970年代,水牛都還是台灣農村的主角。進入1980年代之後,政府大力推廣機械替代水牛,水牛就逐漸退出勞力市場,現在的農村基本上已看不到水牛了。
劉光斌表示,水牛的特性是耐力耐勞,因此也被引喻為台灣農民的精神,在很多的文學裡更被提升為台灣人的精神。
劉光斌說,此水牛撲滿是紫砂質料,26 x 10 x 13公分,重量1.3Kg,只有錢幣入口沒有出口,是傳統的形制,有烙款,牛身的兩旁有「財源廣進 吉祥如意」,為繁體字型,紫砂較難推斷年代,只能從形制與字型來辨別,由於繁體字是台灣所使用的字體,推測應該是1960年代台灣製作的撲滿。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