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滿達人劉光斌談魯班工藝(台灣/1980s)撲滿

(記者盧山高雄報導)撲滿達人劉光斌指出,《榫卯》結構是中國木工傳統的精隨,榫、卯可以用任何角度或方式做接合,史書上有「考工記解」、「營造法式」、「工程則例」等等,都詳細記載古人如何做木工,其中以「營造法式」最值得參考。此書是北宋後期「李誡」所著,是當時的營造準則。準則之外,木作也有很多民間的習俗要考慮進去,比如魯班經就有如下的潛規則: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等等。
劉光斌表示,古代中國的宮殿建材主要是楠木,而歷代君王大都選擇在北方建都,但楠木生長在較南方的廣西、雲南、四川一帶,這裡有個有趣的問題,要花多大的費用把楠木從南方運到北方 ? 根據黃仁宇所著《萬曆十五年》書中的敘述:
從四川啟運的木材,必須走五萬公里才能到北京,處理方法是,每20到30根扎成一組木排,每組木排由40個勞動力負責,他們到達北京需要3年時間,每組木排的運輸費用達到60,000兩銀子,按照尺寸來計算,運到北京之後的單位價值是原產地的3000倍左右。當我們有機會到北京參觀宮殿時,除了讚嘆雄偉的建築,貴氣的紫檀、黃花梨、紅木等箱櫃桌椅之外,不妨把時空倒轉,將這些木材的運費在腦袋裡盤算一下,你就不得不讚嘆當年帝王們的奢華了 !
劉光斌說,這個撲滿就是以《榫卯》方式做成的,12 x 9 x 12公分,整個結構沒有用到金屬零件固定,是標準的榫、卯結構。從商標判斷,是遠東商業銀行發行的撲滿,把傳統工藝用到撲滿上,除了理財的概念外,讓工藝生活化更有意義。

註:《萬曆十五年》一書在1979年耶魯大學出版社翻譯成英文,被許多美國大學採用為教科書,該書亦被翻譯成日文、德文、法文。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