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報導/王凱民>立委提案 盼精神衛生法更完備

近年來,當社區偶有發生重大精神危機事件,往往引發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病人的恐懼與擔憂。然而,嘉義鐵路警察案後續報導指出,鄭姓行為人家中有兩名以上確診精神疾病,鄭姓行為人為省下醫療的掛號費,於事發前兩年漸漸不再回診。日前,臺南發生一起年邁的母親因不堪長期照顧壓力,持刀砍殺思覺失調症女兒的人倫悲劇。

 

對此,立委王婉諭在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當天,召開《精神衛生法》的修法提案記者會,訴求修繕更為周延的制度,希望中央的法令與政策可以往前端,協力地方佈建社區支持服務的資源,正視精神障礙家庭的困境。王婉諭表示,在本次修法草案中,新增了「病人及家庭照顧者社區支持服務」的專章,希望建立社區精神照護的資源與橫向連結,為受精神疾病所苦的患者與家屬,築起社會支持的網絡。

 

臺灣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理事長黃莉玲表示,現階段的社會樣貌,家人發病後幾乎是由家屬承擔照顧。但是,徬徨的家屬往往不知道發病的原因與適當的處理方式,尋找社區的照顧資源更是四處碰壁。導致當接觸到醫療以外的資源時,往往都已發病多時。如果初發病時,能夠及時給予家屬更完整的衛教課程,並提升社區復健及支持服務,相對也就能減輕家屬照顧的壓力。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澳洲以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與個案管理團隊為基礎,依據病人的嚴重度與需求急迫性,分流至危機處理團隊、機動支持團隊及持續照護團隊,以跨專業的團隊模式在社區中,主動提供外展式的治療、照顧與訪視服務,並且在必要時提供緊急的援助服務。

 

臺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表示,《精神衛生法》很早就有社區心衛中心的設計,但是由於編制不清、位階不明、沒人沒錢,難以發揮完整的資源轉介與長期支持、追蹤服務。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表示,精神疾病經驗者因為種種從社會大眾不理解而來的社會排除、周遭親友的保持距離、疾病帶來的失控感加上自身累積的汙名化感受。

 

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主治醫師鄭淦元指出,在玉里近五年來的經驗也顯示,同儕支持工作者在社區自立居住方案,以及工作訓練課程中,確實能協助服務使用者發揮「擺脫疾病,邁向復元」的力量。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