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滿達人劉光斌敘說撲滿由來 中國是全世界 有文獻考證 最早有撲滿的國家

【記者盧山高雄報導】撲滿達人劉光斌指出,早期的名稱是〔撲滿〕, 字元的意思是「滿了就打破」。 西京雜記第5卷第117條,鄒長倩〔贈遺有道〕這樣的描述:公孫弘以元光五年為國士所推,上為賢良。國人鄒長倩以其家貧,少自資致,乃解衣裳以衣之,釋所冠履以與之,又贈以芻一束,素絲一襚,撲滿一枚。由此可知,中國早在漢武帝(西元前130年)已有撲滿的記載。
劉光斌表示,撲滿者,以土著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 滿則撲之。錢,重貨也 ; 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士有聚歛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可不誡歟?故贈君撲滿一枚。
撲是動詞,有打破、襲擊、摔倒的意思, 將滿了的撲滿打破,所以稱之為〔撲滿〕。
撲滿的沿革:
撲滿(又稱為錢筒、儲蓄罐、存錢罐、悶葫蘆罐,粵語稱為錢罌)是儲存硬幣的容器,古代都用陶瓷製造,現代有各種不同材質如竹、木、塑膠、金屬等, 以及各種形狀的撲滿。舊時的撲滿,除了頂部有投入硬幣的洞孔之外,別無其它出口,如果要拿出裡面的硬幣,就必須將撲滿打破,這就是儲蓄的概念。現在的撲滿都在底部開有出口,並用蓋子(塑膠或金屬蓋)封住,以便將錢隨時可以拿出運用,雖然方便,但也逐漸失去存錢儲蓄的意義。
撲滿與經濟的相互關係:
一個國家經濟的成長,需要有健全的金融體系來支撐,而金融的代表就是銀行,銀行如何有效的吸收儲蓄 ? 瑞典的NORSU撲滿在1970年代第一次問世,它是由一家瑞典銀行委託芬蘭MK-Tresmer公司製造,主要是拿來贈與銀行客戶的孩子。 劉光斌說,在當時,當孩子們的NORSU撲滿已存滿,便將它們帶到銀行,並取得開啟撲滿的鑰匙,孩子們可選擇,將撲滿裡的錢存入銀行或自行處理,希望能藉此,鼓勵孩子養成儲蓄習慣,同時了解理財的重要性。由此段的敘述,銀行為了增加儲蓄, 它利用各種不同的手法,而贈送樸滿是手法的其中之一。
在「香港銀行錢罌與儲蓄文化」一書中寫道: 到了1950代後期,香港的銀行業隨著政治穩定,也開始穩定下來,經營銀行的資金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英國、美國、歐洲、中國大陸、本地華僑、南洋華僑等,約50家左右的銀行來香港營業,奠定了香港日後成為遠東金融中心的基礎。
當時各銀行為了發展業務,採用了很多不同的市場推廣策略來爭取客戶,包括刊登廣告、贈送紀念品,如日記簿、文具、盒裝火柴、錢罌等等, 在各式各樣的紀念品中,以錢罌最為普遍,也最受市民歡迎,由於這些錢罌都是,精緻漂亮和具有時代的代表性,所以吸引了很多愛好者與收藏者。註:錢罌是撲滿的粵語說法從以上東方與西方的描述,說明了撲滿對於銀行的重要性,也可以說,撲滿對於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劉光斌指出,撲滿越多,經濟越發達。撲滿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可以由各國發行撲滿的數量得以求證,日本、美國、歐洲、台灣是最有力的證據,這些國家發行撲滿的數量最多,直到今天,還不斷出品各式各樣的撲滿。 其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如拉丁美洲(中南美洲)就少有撲滿(墨西哥例外,可能是墨西哥靠近美國,受到美國的影響,撲滿數量不少)。我去智利時,跟智利的友人提到,我要找撲滿,他問我樸滿是甚麼?這表示當地少有這類的物品。俄羅斯因為共產制度的關係,與中國大陸相同,少有撲滿,非洲與中東的撲滿也是少之又少。
至於儲蓄習慣的改變,簡單來說,要達到有效的吸引儲蓄存款,就要靠人們的勤儉來達到儲蓄,古有名訓「勤儉是美德」就是這個道理。 在農業社會時代,五榖雜糧的豐收與否需仰賴天候,有時豐收有時欠收,一但農作物欠收,全家三餐就成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靠天吃飯,因此,當時人們就有了「積榖防飢」的概念。到了工商社會的時代,人們不必再依靠種五榖雜糧為生,而是到工廠打工賺錢,「積榖防飢」的觀念改為「存錢養老」,在 1950 ~ 1980年代,當時是低通膨高利率,藉由儲蓄確實可以賺到不錯的利息收入,但1980 年代之後,整個金融環境起了很大的變革,並進入高通膨低利率的時代,當時喊出的口號已由「勤儉節約」改為「消費促進經濟成長」,發行信用卡鼓勵消費,不但不鼓勵儲蓄,還用信用卡預先消費。
為何是豬造型的撲滿?在歐洲,樸滿的真實歷史無法考證,大約在16世紀和18世紀之間,To this day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notably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 speaking countries, it is customary to give piggy banks as gifts because the belief is still held that pigs bring luck and good fortune.似乎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就是它的名字源自於橙色粘土「pygg」, 在中世紀,人們用 「pygg」橙色粘土,製成寬口瓶來貯存如鹽之類的物品,由於「pygg」的發音與「pig」接近,久了之後人們便簡稱為「pig」 – 即豬的發音,到後來陶土取代了橙色粘土,但此名稱一直沿用下來。 當然,也有其它各種不同的說法,比如說是因為一位陶工把「pgyy」 聽成了「pig」,而做出一件豬造型的瓶罐卻大受歡迎,從此大家就改稱「pygg」為「pig」了。Whilst in Western Europe these first piggy banks are thought to originate between the six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as a replacement for the clay jars, a somewhat earlier piggy bank from Bali is thought to be able to be dated back some1500 years!To this day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notably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 speaking countries, it is customary to give piggy banks as gifts because the belief is still held that pigs bring luck and good fortune.
在英國,錢幣也是存放在這類,用橙色的粘土「pygg」所製成的罐子裡,在十八世紀時,這類罐子就被稱做Piggy BankThese piggy banks were ceramic and had no hole in the bottom, so the pig had to be broken to get the m,這些存錢罐並沒有底部的開孔,所以都要打破才能把錢拿出來。
在美國,另一種說法是,這類的粘土所製成的罐子用來儲存零錢,等到存滿了就打破拿出來用,有點像小豬養肥時用來宰殺食用,Piggy Bank 便因此成了「撲滿」的代名詞了。
日本的傳說是開始於江戶時代(1603~1867),但沒有較詳細描述傳說的由來,應該就如所說的,豬是多產性動物,每胎生十隻左右的小豬,很快就變成百隻小豬,再來就是千隻小豬,就像銀行的複利一樣。
撲滿大國的特色:
中國篇:
中國雖然是最早有樸滿的國家,但很可惜的是,中國的樸滿少之又少(1949 年之前的樸滿)。探究其原因,一是陶瓷類的物品不易保存,但最主要原因,應該跟共產制度與文化大革命有絕對的關係。 在改革開放之前,由於是共產制度,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糧票、油票、肉票等等,無需用現金交易,也無需要有儲蓄的習慣,所以也就沒有樸滿這種物品。
再來,文化大革命期間,樸滿是屬於資本主義的象徵,大家怕惹禍上身,把身邊所有與舊文化有關的物品燒毀,更何況屬於資本主義象徵的撲滿,丟之唯恐不及,真的可惜。現在能找到的,都是改革開放後,幫外國客戶代工製作的撲滿 。
香港篇:
得天獨厚的香港,道光22年(1842),清朝與英國簽定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英國將香港治理成通商大港,尤其是1949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對共產中國進行圍堵,因此,香港就變成中國對外的唯一窗口,香港的國際貿易蒸蒸日上,全世界,幾乎所有大的銀行,都到香港設立分行。
因此,香港的樸滿,不但沒有受到共產中國的影響,反而百家爭鳴,出品很多的樸滿,幾乎每家銀行都有推出撲滿,質量也很高,絕大部份的樸滿都是金屬製品。
香港撲滿於1960 ~ 1970年代開始普及,收藏撲滿的潮流則在1980年代才開始。在香港,銀行發行的撲滿受歡迎的原因有4個:(1)銀行開戶後會送撲,比起其它種類的贈品,撲滿更明正言順 (2)開戶的資格有所限制,所以數量有限 (3)由於每個家庭均曾經擁有撲滿,所以認同感大 (4)製品精美。
台灣篇
台灣在1949之前是以農業為主,1949之後,政府開始發展工商業,也開啟台灣的國際貿易。1950 ~1960, 都是農產品和一些較低階的手工藝品,1960之後開始有陶瓷製品外銷,也有鑄鐵類的加工物品,我在美國或歐洲,看到很多當年台灣外銷的撲滿,這類撲滿在1930 ~ 1960是在日本製造外銷,但從1960之後,歐美客戶就逐漸轉移到台灣來生產。
可惜的是,台灣一直都只做代工,沒有開發自己的產品,一但客戶把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之後,我們這個產業就跟著中斷了,殊為可惜。 再者,鶯歌陶瓷的主要產品,是以茶壺、甕或罐為主,自行開發的撲滿不多,式樣也脫離不了那幾種款式,像憲兵、警察之類的,千篇一律。接著跟日本和美國一樣,當塑膠開始大量被應用時,台灣的撲滿,也跟著被淹沒在塑膠的潮流裡。
日本篇
日本的撲滿起源於江戶時代(1603~1867),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年代最久的撲滿是昭和(1926~1989)初期的物件。
日本自明治維新(1860~1880)開始,就積極的學習西方國家新的科學,發展貿易, 在20世紀初即有大量的商業往來,當然也包括為數很多的撲滿,品質有很高的評價,尤其是陶瓷製品。
以出品數量來說,日本是生產撲滿最大量的國家,舉凡卡通主角、漫畫人物、招財貓、kitty 貓、棒球隊等,多的不勝枚舉。
但也很可惜的是,由於塑膠業的發達,幾乎高達百分之九十的物品都是塑膠製品,雖然可愛也漂亮,但沒有藝術價值不值得收藏。
在日本有好幾家撲滿博物館,期中最大的一家是,位於兵庫縣的尼崎信用金庫所屬的博物館 – 世界?貯金箱博物館。1984年開展,有超過60個國家約13000個撲滿,博物館分為兩層,平時約有2500個展出。期中有大部份的撲滿是私人捐贈,捐贈最多數量的是1600個,第二名是600個,第三名是358個,第四名是100個,還有許多的捐贈者。
除了撲滿博物館外,日本也有教導製做撲滿的書籍,有此可知,日本的經濟能有今天,日本人高的儲蓄率是最大的助力,而高的儲蓄率就是,靠從小就教導儲蓄的文化,當然,期中最大的功臣就是,來自這些小而不顯眼的撲滿了。
英國篇(歐洲):
一直以來,歐洲人不論在生存、生活上,美學對他們來說,是如此的自然,甚至不需要特別學習就擁有的(技能),我個人認為這是,得天獨厚的民族特性和生活格局。
而說到撲滿,英國可以說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國家,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很有系統的一直傳延至今。主要的有以下這些公司/品牌,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各家都有其獨特的造型,一看就知道是哪家公司的產品。 從百年前至今,都持續不斷的有產品產出,而更難能可貴的,英國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撲滿,都還是陶瓷製品,不像日本、台灣等充斥著現代的塑膠(Poly或樹酯)製品,講求速成和節約成本的工業化,無法持續老時代的,細膩手感和生活美學的體現。
主要品牌 :Arthur Wood、Ellgreave、Goebel & Hummel、Mason’s、Sadler、Szeiler & Moorland、Plichta & Wemyss、Wade
美國篇:
美國於1776 獨立,這個時代,剛好是工業革命開始階段,可以說美國的發展史,是與工業革命同一個時間開始。因此,美國大部份的撲滿,大部分都是金屬製作, 有些是簡單的金屬製品如銀行建築、馬車、汽車、人物等等, 有些是帶有機械動作,藉由機械的簡單動作,把銅幣投入撲滿,這倒是蠻有趣的。可惜的是,美國的陶瓷撲滿很少,大部分是進口,我看到許多美國的陶瓷撲滿都是日本代工的(1930 ~ 1960),1960之後則由台灣取而代之。 但不管撲滿的材質如何,是進口還是美國本地製做,美國是撲滿大國之一。
墨西哥篇: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中,撲滿最多的國家,應該是因為緊鄰美國的關係,墨西哥的撲滿,是典型的拉丁美洲風格,色彩非常的鮮豔,反應出民族的熱情,與樂觀的天性。
其造型、美學、材質豐富的質感,與色彩變化,與東方陶瓷的造型工整,釉色清雅,沉穩樸質,和歐洲陶瓷的造型簡捷單純,釉色清爽明快,有著顯著的不同。
劉光斌說,為印證撲滿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可以由各國發行撲滿的數量得以求證,日本、美國、歐洲是最典型的證據,這些國家發行的撲滿數量最多,時至今日,還不斷出品各式各樣的撲滿。而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如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就少有撲滿,墨西哥例外,可能是墨西哥靠近美國,受到美國的影響,撲滿數量不少 。
有次到智利,我先跟智利友人提到,請他幫忙帶我找撲滿,他問我樸滿是甚麼 ! 這表示當地少有這類的物品,這種情形在中南美洲很普遍。俄羅斯是因為共產制度的關係。與中國大陸相同。很少有撲滿,非洲與中東的撲滿也是少之又少。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