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事件40周年 民主进程引信

高雄桥头原本是个纯朴的乡镇,因为1979年的1月22日一起不满政治迫害的示威游行,开启了台湾戒严后的反威权街头游行「桥头事件」,桥头因此被喻为是「追求自由的滩头堡」。
这起发生在40年前的「桥头事件」,导因于1979年1月21日,余登发、余瑞言父子同一天先后被捕,且都被冠上「涉嫌参与匪谍吴泰安判乱」的罪名;前桃园县长许信良等党外人士人认定为余登发父子被捕是政治迫害,于是决定用游行示威表达对主政者迫害的不满、抗议和反动。
时间倏忽过了40年,台湾因为桥头事件以后,一连串的民主运动得以走出戒严威权,人民当家做主,成为亚洲的自由民主国家。
回顾这段艰辛的民主历程,斑斑血泪,昔日的青年志士如今已两鬓飞霜;这起发生于戒严时期的「桥头事件」,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成了推进台湾民主自由进程关键的引信。
1979年1月22日近中午时分,从桥头「凤桥宫」广场到余登发住宅,数百公尺的道路有群众聚集,民众躁动与不安,嗅出不寻常的气氛,空气更显得凝重;即使周遭有警总、情治人员示警制止群众游行,但是姚嘉文、张俊宏等数十名党外人士没有丝毫犹疑,执意拉开抗议布条要冒着生命危险,坚定的为戒严时期的反迫害跨出第一步。
戒严高压施政下的人民多噤声自保,但是这场示威却让被压抑追求民主的反动势力,以「余登发事件」为出口;示威行动消息被迅速走告传开,关心游行的人气也开始聚拢。
反政治迫害的示威抗议行动路线计划划从余登发住宅绕行到凤桥宫,游行队伍后来再转往高雄车站,一整天的宣传和演讲挑起了被压抑的反动思潮,民主的号角被吹响了。
这一群党外人士包括当时的桃园县长许信良、前考试院长姚嘉文、前立委施明德、前高雄市长陈菊、前立委萧裕珍、戴振耀、外国友人艾琳达等30几人。
党外人士一连串的行动挑动了当政者的敏感神经,警备总部、情治单位全面监听及监控党外人士的行动,进而逮捕余登发父子以示警,激发示威者上街。
余政宪说,迫害与压制无法平息反动者的愤怒及党外人士对民主自由坚定的信念和热情;后来余家人都成了被劝进成为对抗国民党的先行者。 他感叹「桥头事件」改变了余家人的命运。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