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倉的孩子522於客家電視首播

【記者黃山高高雄報導】客家電視駐地記者曾宏智在客家莊紀錄無數在地新聞,他的第三部紀錄片「米倉的孩子」5/22晚間十點於客家電視首播,這部影片主要是以「龍肚國小」的食農教育和百年校慶作為故事背景,透過該校主任阿鴻和校友農民阿明的人生歷程,鋪陳台灣農村的變遷與困境,曾宏智以其心路歷程與大家分享,歡迎到「米倉的孩子」官方粉絲頁按讚、點追蹤、推分享,請大家跟我們一起走進時光隧道重溫那段物資匱乏但精神豐沛的童年歲月。

曾宏智說,為了採訪工作更方便,2007年開始在美濃龍肚國小後方,租下一間老伙房的廂房當美濃住所,因離學校很近,會聽到孩子從運動場傳來的嬉鬧聲。十幾年前,第一次走進龍肚國小採訪稻作體驗,那應是學校還在摸索推動時期,片中主角之一的阿鴻主任像鄰家大哥哥般領著孩子下田插秧,那天太陽很大,被曬得汗流浹背,踩在爛泥上寫自己的歷史,這所村落小學正透過教育的形式為農村「保種」,而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籽。

2020年初,再次入校拍攝,下田前,有人搞笑帶動作示範如何插秧,有人引領全校高唱「蒔禾歌」,龍肚國小的保種行動已長出自己的文化,這所不用化肥、不灑農藥的農村小學,獲得社區長輩認同,主動提供農地給學校,或是試著把農事經驗傳授給孩子,14年來,學校和社區始終一起努力沒有鬆手。

龍肚國小也有菜園,孩子可在菜畦上任意穿梭,或蹲在地上玩泥巴,田裡此起彼落的尖叫聲,是茶頂街上最生動的風景。春妙老師說,有下過田的孩子可以開口說出和土地共鳴的語言,有些學生在看新聞時,還會特別留意農業與食安議題,也只有與土地連動過的孩子才有的特質!

曾宏智說,在美濃拍攝「米倉的孩子」時,常想起屏東內埔家鄉,很想知道為什麼會有人堅持要為孩子鋪一條回家的路,農村有人情、有作物,讓人過得穩定踏實;農村很飽滿,能傳授知識、累積文化、還能成為母語應用最好的場域,這麼多年來,這些從土地長出來的老派價值並沒消失。拍攝紀錄片很常用過去的生命經驗和現在的狀態對話,這次我在農村遇見童年的自己,也看見農村希望的微光。

圖說 客家電視駐地記者曾宏智在客家莊紀錄無數在地新聞,他的第三部紀錄片「米倉的孩子」5/22晚間十點於客家電視首播。 (黃山高攝)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