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室搬到魚塭 南安國小學生一日漁民課

(記者黃思慈報導)彌陀區南安國小將教室搬至漁塭,讓學生走進社區漁民漁塭養殖區,直接養角、抓魚與撈蝦、看見有虱目魚故鄉之稱的彌陀區產業,也讓學生擔任一日漁民,體驗漁民們的辛苦。

現場漁民老師從塭底跑上塭邊的距離,教學生估算深度的概念,也準備野鳥圖卡,讓學生按圖索驥,驚喜發現有著高腳舞者美稱的高蹺鴴、白鷺鷥等野鳥就在不遠處靜靜覓食。為了讓住在海邊的孩子更認識魚的經濟價值與營養,漁民老師更設計「庖丁解魚」的課程,事先將虱目魚解剖成魚頭、魚肚與魚尾等部分,解說不同部位的營養成分與口感,延伸至懂魚惜魚的食魚教育。

南安國小二年級教師群設計海洋教育課程,於本月11日帶學生踏查在地的鄭春輝先生的「鄭蝦養殖場」,認識彌陀養殖漁業。浩浩蕩蕩走過乾枯見底、有水無魚與魚群爭食的三處魚池,第一次看到清池、整地養水與放魚的養殖完整流程,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學生們沿路體驗在「探更寮」合力搬魚飼料、好奇地看看自動投料機的內部、抓蝦子與吳郭魚,每一項體驗課程在漁民老師的生動解說下,學生上課都變得很認真而且有問必答,還主動舉手發問:「蝦子會剪破蝦網逃脫嗎?」童趣的問題激盪出更多的學習,讓漁民老師引導學生認識養殖與海洋漁業使用捕撈魚網的差異。

學校設計「我是誰」、「魚兒成長日記」、「庖丁解魚」等主題,讓學生在漁塭週邊找尋白鷺鷥、夜鷺等野鳥認識環境、觀察不同階段的養殖漁池、進到塭旁的「探更寮」體會看顧魚群的辛勞,漁民老師庖丁解魚讓學生近距離觀察魚的構造,了解魚肚、魚尾等部位有著價格高低的經濟價值差異。

學生經由抓魚、撈蝦、解魚的養殖魚產銷足跡,對虱目魚故鄉之稱的彌陀區產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學生陳柏暄說,餵魚很好玩,但是養魚很辛苦,因為虱目魚的食量很大,漁民老師要從早上六點餵魚飼料到晚上六點。學生顏伊騰也說,剛開始抓蝦子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抓,蝦子一下子就滑掉了,後來漁民老師指導要抓蝦殼的中間,自己也才能近距離觀察蝦子。

校長李安世說,把教室搬到魚塭上課,可以將養殖產業、鳥類生態、漁民職業甘苦與水產品的生產足跡,發展成完整的主題課程,同時讓學生與漁民老師的直接互動與對話,把學習變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也啟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圖說:彌陀區南安國小將教室搬至漁塭,讓學生走進社區漁民漁塭養殖區,擔任一日漁民,體驗漁民們的辛苦。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