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报导/王凯民>现行体制学生遭霸凌求助无门

嘉义某国中发生「硼砂霸凌」事件,引起各界关心。立委林宜瑾在教育部质询时提出,霸凌事件频传是体制的缺失,教育部应从根本着手,避免学童一再受害。

 

林宜瑾表示,当前教育部对防治霸凌的政策,容易让学生求助无门。例如,教育部要求学生遭遇霸凌时向老师通报,但却没有在校内配置专职的辅导人员、也没有让老师们全面进修学习反霸凌的知识。此外,教育部亦鼓励学生向县市政府通报,但「以台南市教育局为例,整个教育局负责处理反霸凌事件的职员,只有1个人!」

 

林宜瑾拿出教育部的「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第十四条与第十七条皆写道「申请人或检举人未具真实姓名者,除学校已知悉有霸凌情事者外,得不予受理。」等于是强制要求学生具名检举。这对检举人来说是极大的阻碍,容易使霸凌事件一再被忽视。

 

林宜瑾引用儿福联盟的问卷调查数据指出,有超过六分之一(17.1%)的学生曾有被霸凌的经验。但当年度的全国霸凌通报案件数,却只有526案,且正式成案的只有169案。林宜瑾说,学童对校方和家长处理方式的不信任,导致孩子遭受霸凌时不敢求助。而背后的原因,正是因为「学校体制根本没有人力与资源」来处理霸凌问题。

 

林宜瑾担忧,教育部目前的霸凌防治政策,还停留在「倡议」阶段,甚至常可见到校园内的「反霸凌宣导活动」是以娱乐、社团表演的形式进行。林宜瑾认为,霸凌防治必须教导学生法治观念,例如常见的言语霸凌,若是在刑法上,可能触犯公然侮辱罪,学生的法治观念必须从小教起。林宜瑾也提醒教育部,必须完善学生的求救机制,「现在网路匿名表单那么发达,学校可以善加利用,提供被害学生与旁观者一个匿名检举的机会」,并且补足辅导人员的人力、并给教师充裕的知识与时间协助处理霸凌事件,才能在学校体制内建立完善的防护网,避免学童再受害。

 

对此,教育部长潘文忠回应,校园霸凌防治准则才刚修正颁布不久,确实有一些可能的问题。教育部考量学校与学生间的紧密关系,认为学生的霸凌事件还是该以「学校本位」来处理,因此教育部也颁布《学生辅导法》,给学校更多的辅导人力支持。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