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食农教育推动会启动! 全台唯一连结餐饮大学及青年代表食农大联盟

(记者谢富益报导)高市府于今(11/29)日召开食农教育推动会,由市府副秘书长陈盈秀担任召集人,邀集产官学及青年代表共商高雄市食农推动的目标与方向,希冀透过公私协力及跨局处合作,提升市民的食农素养—在充分的食农知识与资讯支持下,建立符合个人健康且有助于农业、食安与环境永续的饮食选择,成为高雄及国产农产品的支持者!

召集人陈盈秀副秘书长致词。(高雄市政府提供)

引领全民食农教育推动方向的《食农教育法》于111年5月4日正式施行,高市政府随即依法订定「高雄市政府食农教育推动会设置要点」,筹组推动会并设置24位委员。10位委员由市府相关局处派任,外聘委员则含括食品、营养、农业、教育、环境、动物福利、文化及观光领域专家学者、产业代表及2名青年学生,期能跨领域、跨世代,更全面推动食农教育。14位委员分别为农业科技研究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玠廷、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秘书长杨志彬、大仁科技大学环境与职业安全卫生系退休副教授许美芳、农委会高雄区农业改良场副研究员林勇信、高雄餐旅大学厨艺学院院长曾裕琇、高雄餐旅大学观光学院休闲暨游憩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梁荣达、高雄市营养师公会理事长许慧雅、食二粮友鸡生活创办人杨环静、高雄市方舟农业生产合作社理事主席李法宪、阳光果子执行长郑蕙玲、美浓区农会总干事钟清辉、梓官区渔会总干事张钧华,及关心食农教育与公共事务的凤山高中三年级学生曾彦翔、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大二学生洪羽臻等人。委员阵容为全台首创连结餐饮大学及青年学生代表,深化及扩大高雄市食农教育连结度。

推动会纳入二位青年委员共同推动本市食农教育。(高雄市政府提供)

食农教育法制化是十余年来政府与民间部门积极投入与倡议的成果。陈盈秀副秘书长表示,高市府于立法前亦已积极透过多元的作法,带动高雄农产业转型、提升学童对饮食及农业的认识,更入选民间举办的「2022食育力城市大调查」五星县市。相关成果包括农业局自107年推动食农教育扎根校园,迄今已累积47个高雄特色食农教案、培训51位农民种子老师,并建置「高雄食农教育推广计画网站」作为食农教育推广人员交流的平台。国中小学午餐申请章Q食材补助的学校比例达100%、市府员工餐厅采购在地食材-蔬菜、水产及畜产品数量逐年提高,社福及社区供餐据点亦鼓励优先采用在地食材;此外,高雄市积极推动安全农业、提升水产品安全,透过「高雄首选电商平台」及定时定点经营的微风市集、神农市集等营造友善产销连结的介面。

卫生局、原民会及客委会透过社区据点、文健站及伯公照顾站等据点推广营养教育及长者饮食照顾,落实市民健康及建立符合生态永续的饮食生活。针对多元族群的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除有各局处所举办的文化节庆活动,如瓜瓜节、虱目鱼节、红豆节、美浓客家野菜节等,文化局亦透过东南亚饮食文化书展及走读活动,促进市民共融。近年来高市府启动国际食农教育交流,农业局于今年5月提供高雄姊妹市-东京八王子市1.3万名国中生一日金钻凤梨午餐食用,八王子市教育委员会制作凤梨食育教材,随餐介绍高雄特色;9月协办台日学校午餐及食育分享会,安排日方讲者前往梓官渔会及弥陀国小参访交流。

为盘整高雄市食农教育的基础与特色,高市府事先召集跨局处会议,就农业部第一期食农教育推动计画(112-116年)的四大主轴目标及二十项行动策略,商议及汇整高雄市现况及局处分工,提出八大特色,包括(一)结合永续发展目标,推广校园及民众食农教育;(二)建置「高雄市食农教育推广计画网站」,整合跨局处相关资讯;(三)建立食农教育及饮食教育相关人员增能培训及推广奖励机制;(四)推广学校午餐、市府员工餐厅及社福、社区供餐据点采用在地农产品;(五)推动安全农业,营造友善产销连结的介面;(六)连结食安五环,确保校园及市民食品安全;(七)促进市民营养及健康饮食,传承多元族群饮食文化特色;(八)推展国际食农教育交流等。

针对高雄食农教育现况及未来发展,推动会现场身为型农的委员郑蕙玲提出期待未来相关参与人员都能加强推广食农三面六向内涵;农科院代表陈玠廷则提醒食农教育主轴为多元,包括议题多元、参与者多元及场域多元;高雄餐旅大学曾裕琇院长则建议企业也需加强落实食农教育,以延伸校园所学等,提供推动会相关单位参考。

食农教育包含面向广、触及对象为全体市民,陈盈秀副秘书长强调,此次推动会除恳请委员提供建言,未来亦希望借重其多元、专业的背景,商议针对不同对象的影响策略,如借重餐旅大学专业人才养成,导入国产食材使用的知能;从青年委员的视角带动年轻学子关心饮食与农业议题;结合社区大学推广成人食农教育;透过产业团体的协力,提供安全食物及优质的食农活动场域。展望未来五年,带动更多市民认识及参与食农教育,关注自身的健康与农业及环境的永续发展,是高雄市刻不容缓的使命与任务。

本市食农教育推动情形。(高雄市政府提供)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