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院邀学者专题演讲 探讨学位论文抄袭争议

【记者张淑慧报导】监察院日前邀请学者进行专题演讲,剖析学位论文抄袭问题、提出建言。学者认为,论文抄袭关键在于指导教授,抄袭事件层出不穷,是结构性及文化性使然,且欲铲除此一文化根,需要一场大型的持续的文化批判社会运动。

监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发布新闻稿表示,针对去年受到舆论关注的学位论文抄袭问题,2月16日上午邀请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退休教授谢世忠,及台北市立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但昭伟进行专题演讲,从哲学角度剖析问题、提出建言,与会委员对于2位教授精辟独特的观点,亦表示看法,双方进行砌磋交流。

但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学位论文的抄袭及论文抄袭之外」。他认为,学位论文抄袭的关键点在于指导教授,只要教授爱惜羽毛,坚持学术伦理,抄袭的可能性就很低。然而,抄袭事件依然层出不穷,这是结构性及文化性使然。当下,学术伦理问题严重化的原因之一是,论文口试委员的成员,有待商榷。校外口试委员是论文品质的主要把关者,却没有发挥作用,论文口试仿佛是商场上的围标或黑道的围事。有效的论文品管机制,但教授建议可以学习英国的作法,指导教授不得担任口试委员。而在口试委员的职责,特别是校外的口试委员,要能够作到人情干扰最小化;硕士论文由1位校外委员进行书面审查即可,必要时,才举行口试。

但教授认为,更应该关心的是学位论文的品质问题。国内博士、硕士论文品质未臻理想,有下列几个原因:第一是、大学部学生的基本学术训练不足,语文能力无法读懂学术论文,缺乏问题意识,无法作系统性论述,难以掌握议题的背景知识。第二是、当下,大学教师的负荷不轻,必须承担教学、研究、辅导学生、社会服务及行政服务等等工作,如果指导的研究生过多,学生的学位论文品质就难以令人满意。第三是、部分广开硕士专班的系所,学生人数众多,加上学习动机不足、程度不一,教师又要被迫收很多学生,在此负担超重的状况下,教师专业表现降低,指导的学生论文品质低落。

今天,学术伦理问题普遍发生及学位论文品质不佳,反映出高等教育在结构上与运作上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在大学普及化之下,造成了浅碟式的课堂学习;学校因为经费紧蹙,产生了牟利式的经营;强调量化的KPI,滋生了假面式的绩效;积点式的教师评鉴,让教师致力于速食式的研究;广设硕博士班,孕育出保育式的硕博士。我们的高等教育该何去何从,值得深省。

但教授总结认为,我们对学术人才养成教育及学界中所发生的问题,并没有深入了解,学位论文抄袭只是其中之一。学术领域广泛,隔行如隔山,这是一个大工程,只有国家机器有能量及权力,担负此重责大任,期待作为国家机器一员的监察院启动调查。

谢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这是文化:『抄』的利己/『袭』的利他与『抄』的利他/『袭』的利己之辩证」。谢教授先从生活世界的泛「模抄仿袭」谈起。当人们渴望他方的先进成果,而纳进外头精华的现代化景象时,这就是一种「模抄仿袭」,它被认为是正面的,例如日本大西化政策。当下一代复制、仿效、抄录前辈世代的言行观念,上一代对此感到满意,也是一种「模抄仿袭」,这是上下辈社会化的必然性过程。

谢教授认为,「模抄仿袭」是我国的文化根,可分为二种。第一种文化根是「学=copy」。西方人认为中文的「学=copy」,「学≠learning≠study」,不擅发现问题、不懂进行分析、不知提炼方法、不肯批判、不会诠释。述而不作,是我们的千年美德,就是只抄,不创作,copy得越完整越好,成了模范生的标竿。第二种文化根是「兴学的道德意象」,「铺桥造路+设立学校=传统的高位道德贡献」,文化人喜欢进学校,不喜欢读书,更不喜欢批判创作,喜欢学位,越多越好,越高越好,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袭」,就是因袭旧论,「袭=社会化=因袭=安全」,如果下辈跟上辈的观念完全相同,上辈会感到满意,被认为是掌有力量者的成绩,因此「袭的完整=利他」。相对地,自己也可以在社会生活里顺畅行动,被认为是完成社会化,因此「袭的公开=利己」。

「抄」,就是一模一样重制,「抄=重誊=重写=成功」,缺乏想像的文化,认为抄袭是正常的,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文抄公。例如学生抄课文练习、犯人抄佛经减少罪恶感。因为会获得他人称赞,因此「抄的坚持=利己」。从小学抄到老,如此就永远无法超越老师,因此「抄的坚持=利他」。

谢教授认为,抄袭是我们的文化根,人人都在copy,好像就不算抄袭,「不占为己有≠抄袭」,而只有特定一部分人在copy,才是抄袭,「占为己有=抄袭」。抄与袭都含有利己与利他的功能,才会如此历久不衰,全民一起默契式地支持。

谢教授总结认为,如不建置一个创作的文化,抄袭的阴影永远存在我们的社会。然而,文化根很难用后天教育及法律根除,欲铲除此一文化根,需要一场大型的持续的文化批判社会运动,始能竟其功。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