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卫勤训练中心的战术战伤及灾难事故救护训练全面大升级强化灾难事故救护与战伤救护 

(很角色时报记者王清正综合报导)国防医学院卫勤训练中心的「战术战伤及灾难事故救护训练大楼」2016年上映过的电影(钢铁英雄)它改编自第2次世界大战美军军医载斯蒙多斯真实经历,片中不断凸显战场伤患抢救中医护兵无时无刻与时间竞赛无畏战火威胁抢救官兵性命,

在战场上医护兵除了要奋勇杀敌还要不断的负责保护周边战士生命安全,长年培育卫国防医学院卫勤训练中心肩负重任不仅培训国军各级初、中、高级紧急救护技术员(EMT-I、II、P) ,更吸取美军救护训练方式,近年积极培训官兵获得(战术战斗伤患救护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le,TCCC证照,提升国军医护专业能量与战场存活率,因应现代战争型态改变,如何让负伤的战士脱离险境并安全后送至医疗机构是国军卫勤部队努力的目标,其中卫勤训练摇篮「战术战伤及灾难事故救护训练大楼」负责培训国军卫生勤务技勤专业之军、士官、医务兵与国军各级初、中、高级紧急救护技术员(EMT-I、II、P) , 而TCCC训练更在国军各部队纳入训练课程及竞赛,例如之前国防部举办的战术战伤技能竞赛中已列为重要比赛指标,考验参赛官兵如何在昏暗环境,仅透过头灯照明进行搜救,抢救前线受伤官兵,或是在敌火下,完成伤患后送等,卫勤人员兼顾救护及战斗能力,更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同袍的生命。

去年12月启用位于台北市内湖区的卫勤训练中心。(记者王清正摄影)

是国内卫福部紧急救护训练认证机构与国防医学院与三军总医院并列军事医疗教育中的3大支柱。卫勤训练中心也参考美军卫勤任务及训练,并借镜乌俄及以巴等国际战争伤损情势近年建立TCCC培训机制,藉增加志愿役卫勤军官及高阶士官(士官长)紧急救护班次训练能量,期能透过合格的战斗急救员,执行基层预防保健、紧急救护与后送作业,增进基层医疗军官本职学能,强化基层医疗能量,确保部队战力。同时,特战指挥部特每回实施的战术任务行军训练中,也加入了TCCC演练,希望能提高战场存活率,不仅积极推动特战官兵具备「紧急医疗技术人员(EMT-1)」专长,更有不少官兵已具备TCCC证照,并朝特战6人小组编制中,必须有1人拥有EMT-1证照、12人特战分遣队中有1人拥有TCCC证照。关于传统EMT与TCCC差异为何?据资料显示EMT-1是由卫福部核发证照,主要重视紧急后送的医疗照护;而TCCC区分「敌火下作业」、「远离敌火后实施伤患照顾救护」及「伤患后送」,更为贴近战场救护。在培训方面,官兵EMT结训后才能参加TCCC训练。TCCC亦可进行进阶救护,包括静脉注射、鼻咽及口咽管等作业。

撤至安全地点后立刻进行各项枪伤的急救,完毕后将伤员移送至悍马救护车。(记者王清正摄影)

卫勤训练中心最早可追溯至民国26年8月,因配合抗战需要成立军医预备团,其中为达成救伤扶危之目的,卫生勤务训练因应而生,随着历史推进,先后更名为「陆军卫生勤务学校」、「陆军后勤学校卫勤分部」等名称,于104年5月16日,正式移编国防医学院,并更名为「国防医学院卫勤训练中心」。

为使训练效益极大化,军方与民间团体合作,盼达到平战转换目的,卫训中心不断与消防署、警政署、教育部、医学校(院)、医疗机构及学会等政府机关和民间团体交流合作,透过全民国防动员救护教育训练推广,增进民众战伤救护基本能力,并期藉整合公(民)营救护体系,强化训练平战转换协作机制,因应战时有效整合卫生动员所需资源及作业链结。

位于台北内湖的卫勤训练大楼去年12月启用、各训练系统包括「战术战伤情境模拟训练系统」、「重大灾难事故情境模拟训练系统」、「载具照护模拟训练系统」、「多功能救护技能训练教室」及「危害环境与物质救护训练教室」5大训场,卫勤训练中心均利用虚拟实境、扩增实境等技术,营造战场救护的拟真训练,强化国军战术战伤及紧急救护的训练和技术,让官兵获得更周全的保护、也是国内首座导入人工智慧技术(AI)的训练场地、其共同特色均为「智能、拟真」。

将伤员移送至悍马救护车。(记者王清正摄影)

据教官介绍,该大楼设有中控室,内含各系统操控台及各训测场地监视萤幕,可作为卫勤训练中心教官现场监控及训练控制之用。以上训练过程,皆由中控室系统透过AI自动化分析学习成效,结合学员实施高阶模拟假人伤情处置、学员个人生理参数等项,进行数据蒐集与分析,并将此资讯存入云端系统,作为教官评断该学员学习成效之依据,予以实施个别化训练,生成训练弱项原因分析及精进作为雷达图,可作为后续教学参据,有效验证学习成效。

首先采访2楼的「重大灾难事故模拟训练系统」训练场为例,军方现场模拟南投武界部落因连日豪雨发生土石流、山崩及桥梁断裂,现场更有多名伤患待救,军方透过雨雾、地面震波平台产生震动、声光音响及环景影像方式还原武界部落现场,使训练过程更加贴近真实场景。它结合360度环景动态影像,使官兵体感模拟灾难现场,借由音效、影像及震动,模拟爆炸火光、烟雾等效果,营造地震、土石流,以及炸伤、烧灼伤、胸部及脊椎创伤等复合式灾难情境,训练官兵在狭窄空间及危险情境下,进行脱困及骨折固定、处置压碎伤、休克、出血控制等多重性创伤救护,并排除危害进行现场管理、检伤分类及后送等处置,培养官兵在重大灾难事故中的抗高压心理素质,强化官兵应对各式威胁之救护应处能力。

1楼战术战伤情境教室。(记者王清正摄影)

「战术战伤及灾难事故救护训练大楼」大楼1楼建置「载具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模拟悍马型救护车、城市型救护车、云豹八轮甲车、AAV7两栖突击车、黑鹰直升机等5类7项载具,最高可提供28人同时训练,并依各项载具特性,模拟情境产生不同程度的震动效果及振幅大小,以及各型载具之引擎声、煞车声、环境爆炸声等。例如,黑鹰直升机即有螺旋桨转动声、风切声等,营造贴近实况氛围,以及载具疾驶时造成救护人员的紧张感和对不预期移动之恐惧,藉以强化学员心理素质,并让其熟悉在各项载具的限制空间中执行伤患后送。官兵配戴头戴式显示器、模拟步枪、感测装置模拟在滩岸接敌,但同时因有伤员,必须先火力压制敌军后,再将伤员撤退至相对安全的伤患集中点初步处置,并接续到「载具照护模拟训练系统」训练场模拟悍马型救护车、城市型救护车、云豹八轮甲车、AAV7两栖突击车、黑鹰直升机等5类7项载具共7种载具的后送流程。

此外军方说明,不同于过往训练,强化人员救护技能。此系统特色在于有许多感应回馈装置,各项载具均建置摄影及收音设备,记录学员训练过程,教官与学员可于训后进行回放与任务归询,藉以了解应再精进部分不仅可借由实境扩充模拟城镇、滩岸等环境,同时受训人员身上也贴上电击贴片,若遭到手榴弹破片或枪弹攻击时会被电击,让训员了解「这并非游戏」,更重要的是,学员在训练结束后会得到评分表,了解缺失。透过拟真训练可让学员学习稳定心绪,并能在狭窄、晃动空间平稳执行救护任务,进而稳定伤患生命迹象。

另外军方说明,「战术战伤情境模拟训练系统」及「重大灾难事故模拟训练系统」,透过VR及定位、体感装置等,建构拟真战场及灾难环境;前者可依训练目的设定滩岸、城镇及限制空间等拟真战场环境。其中,官兵透过手、脚部定位装置,可模拟遭敌攻击,进一步训练官兵在敌火威胁下完成自救互救。

将伤员移至黑鹰救护直升机内处理伤员。(记者王清正摄影)

卫训中心表示,过往的战伤救护训练限制多,仅能透过吹哨等示意来模拟战场情况,模拟系统推出后,学员可在拟真战场景况中,于紧急状况与有限时间的双重压力下执行战伤救护,并让教官了解学员当下处置作为与心理状态,强化训练成效。他进一步指出,此次训练系统也加入高阶模拟假人,可施作「环甲膜切开术」、「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治疗,以完善处置程序;另假人瞳孔对光有反应,并内建创伤出血系统,让学员可感受人体大失血之情景,透过假人的回馈,得知救护方式是否适当,验证学习成效。

资料显示每年卫训中心开办的救护班队训练出将近3800人,除了强化国军的救护技能,也维持部队的整体战力。另卫训中心亦投入国内各项紧急救护技能竞赛、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救护技能、精进教学品质,同时到学校或机关团体,宣导紧急救护的知识。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