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报导/王凯民>立委提案 盼精神卫生法更完备

近年来,当社区偶有发生重大精神危机事件,往往引发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病人的恐惧与担忧。然而,嘉义铁路警察案后续报导指出,郑姓行为人家中有两名以上确诊精神疾病,郑姓行为人为省下医疗的挂号费,于事发前两年渐渐不再回诊。日前,台南发生一起年迈的母亲因不堪长期照顾压力,持刀砍杀思觉失调症女儿的人伦悲剧。

 

对此,立委王婉谕在国际身心障碍者日当天,召开《精神卫生法》的修法提案记者会,诉求修缮更为周延的制度,希望中央的法令与政策可以往前端,协力地方布建社区支持服务的资源,正视精神障碍家庭的困境。王婉谕表示,在本次修法草案中,新增了「病人及家庭照顾者社区支持服务」的专章,希望建立社区精神照护的资源与横向连结,为受精神疾病所苦的患者与家属,筑起社会支持的网络。

 

台湾家连家精神健康教育协会理事长黄莉玲表示,现阶段的社会样貌,家人发病后几乎是由家属承担照顾。但是,徬徨的家属往往不知道发病的原因与适当的处理方式,寻找社区的照顾资源更是四处碰壁。导致当接触到医疗以外的资源时,往往都已发病多时。如果初发病时,能够及时给予家属更完整的卫教课程,并提升社区复健及支持服务,相对也就能减轻家属照顾的压力。

 

林口长庚医院精神科副教授级主治医师张家铭表示,澳洲以社区心理卫生中心与个案管理团队为基础,依据病人的严重度与需求急迫性,分流至危机处理团队、机动支持团队及持续照护团队,以跨专业的团队模式在社区中,主动提供外展式的治疗、照顾与访视服务,并且在必要时提供紧急的援助服务。

 

台北市康复之友协会总干事陈冠斌表示,《精神卫生法》很早就有社区心卫中心的设计,但是由于编制不清、位阶不明、没人没钱,难以发挥完整的资源转介与长期支持、追踪服务。

 

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表示,精神疾病经验者因为种种从社会大众不理解而来的社会排除、周遭亲友的保持距离、疾病带来的失控感加上自身累积的污名化感受。

 

台北荣民总医院玉里分院主治医师郑淦元指出,在玉里近五年来的经验也显示,同侪支持工作者在社区自立居住方案,以及工作训练课程中,确实能协助服务使用者发挥「摆脱疾病,迈向复元」的力量。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