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陶藝大師張桂維創造千年未見「金色天目釉碗」

(記者蘇小刀報導)現代陶藝大師張桂維堅持二十多年努力創作,終於創作出千年未見「金色天目釉碗」!不僅令全球藝術大師為之驚嘆,目前作品除了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外,維多利亞、台灣故宮、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等等都有張大師的收藏作品;他說,油滴釉其結晶是「鐵」,富集在油滴斑之內平行排列成鏡面反射,燒成難度比現代的結晶釉高出很多,這也引起數十年前比利時德高望重LOU  SMEDTS的重視,對於這油滴釉的作品,格外有情感、溫度與手感。

油滴釉首創於宋代在中國古代屬於天目體系

油滴釉首創於宋代,在中國古代屬於天目體系,它是屬於建窯系的高溫還原「液液分相」所燒成的「浮萍肌理斑紋」及華北油滴的「火山口」原理燒成的「雨點釉」二種形式而形成斑點,而一般針織散狀或不規則菱形結晶花是屬於現代結晶釉,絕非天目體系之下的任何一釉類。

油滴釉必須呈現鏡面反射者才有此稱呼

油滴釉在我國古代稱之滴珠、興盞、鷓鴣斑,而油滴一詞卻見於日本古文縣內,最早出現這一名詞是日本應永年間(1394—1427)<禪林小歌>一書之記載,但是「油滴」這個命名在近代以來也被我國陶藝著述普遍應用,久而久之有約定成俗的傾向;近代中國科學研究院上海矽酸鹼研究所,以斑點的直徑大小來定義其名稱,直徑4-7mm者為鷓鴣斑,小於3mm則為油滴,且必須呈現「鏡面反射」者才有此稱呼。

LOU  SMEDTS連續邀請他參加三屆「國際茶碗展」

鑽研數十年天目釉彩的張桂維,在2009年因為一隻天目釉茶碗在比利時參展,受到LOU  SMEDTS的重視,後來LOU  SMEDTS連續邀請他參加三屆「國際茶碗展」,同時也牽成2013年該國際展在台灣展出的國際盛事,張桂維獨鍾天目釉終能揚名國際,他說,我曾經猶豫自己的創作路線,因為台灣大大小小比賽的評審都依賴西方創作學理,一直到外國人看到我的作品,才肯定自己的努力,尤其我燒出那樣的顏色,是他們無法想像。

台灣故宮所藏油滴天目都非珍品

張桂維從學生時代起就偏愛研究中國古代陶瓷史,後來鑽研釉色的變化,在台灣重視西方學派,而非傳統釉色潮流中,顯得特別孤獨,而他堅持天目釉創作,主要是油滴是公認燒窯最高難度的技藝,真正要燒得好沒有幾人,且陶藝品經過火候焠鍊方能成為一件作品,也就是人為與自然力的結合,因此也就產生其本質的獨特性,而宋代油滴天目傳世已經歷千年,一直被公認最美的陶瓷藝術,此乃萬中選一,傳世真品不超過五件,三件在日本被奉為國寶,其餘散落在歐美各大博物館,而台灣故宮所藏油滴天目都非真品,實是無奈!或許是基於補償心理,所以他堅持燒出最好最美的油滴天目釉存留國內。

宋代天目茶碗以太極提高到透徹了悟的哲學高度

張桂維說,宋代天目茶碗獨特的藝術風格,形成當時社會士大夫、文人審美時尚緊密相連,當時審美最高準則即是「崇尚自然」,回歸宇宙本質的和諧與自然,追求質樸無華、平淡自然的審美情趣,並把這一切提高到「透徹了悟」的哲學高度,而道家講求陰陽調和與天人合一的概念,燒窯的火候控制也是需要遵循這個道理而行,燒窯火候的氧化焰即還原焰就如同一陰一陽,以太極陰陽圖來說,世間萬物皆由陰陽組合,極陽之時必須抱陰而求調和,極陰則需守陽而不致氣虛,完全使用氧化焰燒不出礦石的本質之美,相反的完全使用還原焰也會因陽氣過盛而使礦石釉料燃燒過火而失敗。

宋代鬥茶文化的盛行衍生茶碗需求量極大

宋代鬥茶文化的盛行,因此對於茶碗的需求量極大,幾乎全國各地窯口都在燒製黑釉碗茶,而建窯地區以兔毫釉為大宗,鷓鴣斑、油滴釉在當時的窯燒技術是屬於窯變的一種,可遇而不可求,傳世珍品極少,而宋代建窯油滴釉大都呈現銀色斑點,極少數傳世珍品在碗口下緣有黃銀光澤的油斑滴。

從古至今道理是黃金永遠不變色的特質

張桂維強調,從古至今歷朝歷代或是各大宗教皆崇尚金色,道理就是黃金永遠不變色的特質,唐代皇家供奉法門寺地宮佛指舍利的鎏金銀茶具,因其永不變質而完整保留唐代飲茶文化珍貴寶物可供後人研究;張大師說他的茶碗創作可能線條簡單,但是拿在手上感覺不一樣,在喝茶的時候,茶碗是會說話的。

張桂維大師作品充滿生命與自然的藝術品味

來自台灣的張桂維大師「油滴天目釉」陶藝藝術全球矚目,創造千年都未曾出現的「金色天目釉碗」不僅令國外藝術大師驚嘆,而在創造途中,前一天要靜心屏除雜念,甚至以虔誠的心放下一切身段,然後才能用自己燒出的茶碗品茶;張桂維從一碗茶到沉靜心靈的功夫,讓台灣陶藝文化與世界接軌,他的創作充滿生命與自然的藝術品味。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