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室搬到鱼塭 南安国小学生一日渔民课

(记者黄思慈报导)弥陀区南安国小将教室搬至渔塭,让学生走进社区渔民渔塭养殖区,直接养角、抓鱼与捞虾、看见有虱目鱼故乡之称的弥陀区产业,也让学生担任一日渔民,体验渔民们的辛苦。

现场渔民老师从塭底跑上塭边的距离,教学生估算深度的概念,也准备野鸟图卡,让学生按图索骥,惊喜发现有着高脚舞者美称的高跷鸻、白鹭鸶等野鸟就在不远处静静觅食。为了让住在海边的孩子更认识鱼的经济价值与营养,渔民老师更设计「庖丁解鱼」的课程,事先将虱目鱼解剖成鱼头、鱼肚与鱼尾等部分,解说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与口感,延伸至懂鱼惜鱼的食鱼教育。

南安国小二年级教师群设计海洋教育课程,于本月11日带学生踏查在地的郑春辉先生的「郑虾养殖场」,认识弥陀养殖渔业。浩浩荡荡走过干枯见底、有水无鱼与鱼群争食的三处鱼池,第一次看到清池、整地养水与放鱼的养殖完整流程,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们沿路体验在「探更寮」合力搬鱼饲料、好奇地看看自动投料机的内部、抓虾子与吴郭鱼,每一项体验课程在渔民老师的生动解说下,学生上课都变得很认真而且有问必答,还主动举手发问:「虾子会剪破虾网逃脱吗?」童趣的问题激荡出更多的学习,让渔民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养殖与海洋渔业使用捕捞鱼网的差异。

学校设计「我是谁」、「鱼儿成长日记」、「庖丁解鱼」等主题,让学生在渔塭周边找寻白鹭鸶、夜鹭等野鸟认识环境、观察不同阶段的养殖渔池、进到塭旁的「探更寮」体会看顾鱼群的辛劳,渔民老师庖丁解鱼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鱼的构造,了解鱼肚、鱼尾等部位有着价格高低的经济价值差异。

学生经由抓鱼、捞虾、解鱼的养殖鱼产销足迹,对虱目鱼故乡之称的弥陀区产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陈柏暄说,喂鱼很好玩,但是养鱼很辛苦,因为虱目鱼的食量很大,渔民老师要从早上六点喂鱼饲料到晚上六点。学生颜伊腾也说,刚开始抓虾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抓,虾子一下子就滑掉了,后来渔民老师指导要抓虾壳的中间,自己也才能近距离观察虾子。

校长李安世说,把教室搬到鱼塭上课,可以将养殖产业、鸟类生态、渔民职业甘苦与水产品的生产足迹,发展成完整的主题课程,同时让学生与渔民老师的直接互动与对话,把学习变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也启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图说:弥陀区南安国小将教室搬至渔塭,让学生走进社区渔民渔塭养殖区,担任一日渔民,体验渔民们的辛苦。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